English

众说纷纭话退休

1998-10-17 来源:光明日报 柯安民 我有话说

老李是北京一家专业银行的高级经济师,3年前就办了退休。人虽年逾花甲,可身体硬朗,思路清晰,看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银行业务经验就这么扔下了,怎么也不死心。他对单位说想发挥余热,单位说现在是人多岗位少,来,可以,但干活无报酬。就这样,老李也乐意,一干就是三年。

据北京市离退休人才开发中心主任胡淑德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的老年人才市场共有50多家,而且参加应聘的老年人每年都在成倍增加。正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仍是沿用建国初期的50年代制定的制度,其规定:凡在国家机关或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无论工人、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到了一定年龄,即男性为60岁,女性为55岁,就必须退休(极少数专家和高级干部不在此列;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前些年曾下过个一个文件,具有高级职称者,退休年龄可延长5年)。这种近50年一贯制的作法显然已经难以跟上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在生产、需求、消费不断膨胀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来自社会的冲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只要身体可以不少人还都想再干几年。

从事影视管理的高先生认为,国家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制定了离退休制度。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缓解了一部分年青人就业难的压力,但是,从人才培养周期来看,就感到可惜了。因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或更高学位学成后都接近30岁了,有些工人师傅的业务技能真正成熟也都30多岁了。一个人真正为社会作贡献的黄金时期不过10年左右,许多人退休时身体状况良好,觉得自己还没有老,还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工作。有些专业技术还是“姜越老越辣”。80年代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些老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发挥这部分人的余热仍是个问题。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是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专业技能、极具创造性活力的知识群体。据统计,20年前,我国每百个社会工作岗位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约为30∶1,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不足5%,在这种体力型社会里“人老而退”并不奇怪。而目前,我国劳动者中知识分子占了相当大比例,尤其是近几年来,大批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开始进入劳动者队伍,因此“老而不退”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了。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中国城市中老年人口就业率为15%,城镇为11.6%,乡村继续从事劳作的老年人占31.5%,全国老年人就业率为22.7%。

面对着世界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日本、欧美等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与之抗衡。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对退休人员的年龄并没有限制,只要身体健康,拥有专长,政府是鼓励他们积极谋职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单位雇佣,政府并不干涉,只要求被雇佣者按有关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我国的政策、社会环境、生活水平乃至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退休制度保持了近50年却一直没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内退和返聘等社会现象已开始慢慢冲击着并非铁板一块的退休制度了。许多专家认为,再按过去统一的退休制度规定退休会造成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低学历劳动者过度使用的局面。尽管目前社会上对退休制度所持的观点不一,有人主张早退休,早退休可以腾出岗位,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有人认为这一举措其实就是把包袱扔给国家,给国家增加负担,从长远上来说并不切合实际。最近,有些专家提出实行统一工作年限的退休制度,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其工作年限应该大致相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可根据个人情况作适当的浮动。原则是体力劳动者适当提前,脑力劳动者适当推迟。对退休制度改革众说纷纭,但由于这方面的情况十分复杂,改革还需要拿出可行的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时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